目前分類:健康新聞收集 (27)
- Mar 15 Mon 2010 12:31
好朋友不準時 當心癌上身
- Mar 01 Mon 2010 09:37
小朋友口臭臭 少碰加工食品
文/李玉閣
小朋友也會口臭,沒錯!
由於工商社會快速變遷的生活步調,導致多數家庭為外食族,因此,學童的飲食習慣朝 向速食化與精緻化,這類食品是含有高糖、高脂肪及化學調味料、色素、防腐劑的加工食品,但是這些加工食品可能會破壞:
●機械潔牙功能的膳食 纖維。
- Oct 28 Wed 2009 13:54
睡錯了,難怪那麼累!一夜好眠的訣竅
女人天生應該比男人好睡,但偏偏睡不好的女人比男人多,而且付出的健康代價更高,有什麼一夜好眠的訣竅?
- Oct 13 Tue 2009 09:12
視病如親 「刀是我開的 要負全責」
- Oct 13 Tue 2009 09:11
假日找嘸醫生 住院自求多福
中國時報【張翠芬/台北報導】
連著中秋、國慶兩個連休,不少住院病患家屬抱怨:為什麼周末都找不到醫生?每逢假日,醫院就「唱空城」,主治醫師都休假去,檢驗停擺、讓病患虛耗時間等待,甚至有病患因延誤治療導致病情加重、一命鳴呼。民眾想問:同樣是健保住院,為什麼假日的醫療品質打折扣?
廿幾歲的小鄭最近身體嚴重不適到基隆長庚就診,周五傍晚住院,當晚由護士量血壓和體溫,住院醫師問病情寫病歷,隔天上午抽了血,之後的周六、周日兩天,主治醫生沒上班,周一上班日才能安排檢查,他平白躺在醫院兩天,什麼事都不能做,無聊又「賭爛」。他納悶:醫院這樣的流程害病人空等兩天,也浪費醫療資源,難怪健保年年虧損。
胃出血不適 動用關係才獲診治
- Oct 07 Wed 2009 20:39
9成孕婦心動 行動請停看聽
中國時報【張翠芬/台北報導】
「我到底要不要幫寶寶存臍帶血,現在不存,將來會不會後悔?」在明星名人加持下,國內臍帶血市場強強滾,一項調查顯示,超過九成的準媽媽有意願為胎兒保存臍帶血,越年輕族群接受度越高。醫師提醒,自存臍帶血使用率極低,約僅十萬至廿萬分之一;若有遺傳性疾病,也無法使用自己的臍帶血。
業者進行「臍帶血產業大調查」,針對一六六八位準媽媽進行網路調查,昨天公布結果,超過九成準媽媽有意願為胎兒保存臍帶血,可能與近來藝人名人頻頻為臍帶血公司代言有關,生寶請陶晶瑩,訊聯先後由小S、台灣之光王建民代言,市場競爭激烈。
但即使名人代言,也不能一窩蜂跟進,消費者最好先了解儲存臍帶血的價格和運用功能。
- Sep 03 Thu 2009 15:35
維持子宮健康 從護肝做起
子宮是孕育生命的溫床,提供孩子在母體內所需的營養成分,然而現代有愈來愈多女性受子宮內膜異位或是子宮肌瘤等問題所苦,甚至需要使用侵入性的刮除手術,傷身又未必能根治。中醫師提醒,子宮其實是肝臟遺傳生化工程的部門,保護肝臟健康才能避免子宮病變,在中醫治療上,亦是從養肝的原則著手,協助恢復子宮原有的生化功能。
中醫師李深浦表示,子宮是人體內奇妙的化學系統,子宮的健康與肝臟生化有密切關係,如果有脂肪肝、肝病變或有荷爾蒙病變的女性,得到子宮病變的機率可能大幅增加。另外,長期性腸胃不好的人,容易因宿便導致長期便秘的問題,其實包括子宮沾黏、子宮肌瘤、卵巢水泡瘤等,這些都是體內的囤積物,是代謝不良的症候群。
目前西醫面對這類子宮病變,廣泛使用超音波、甚至內視內檢查,再使用刮除手術或施以荷爾蒙控制。他指出子宮其實是個很活的活體,出現囤積物也就是子宮反應體內生化機制的訊號,比如女性因為常常喝冷飲,飲食溫度的化學導致體內溫度低,身體變成儲藏室般,使得機能無法發揮作用,細胞自然有特殊的情況出現,比如子宮肌瘤、肥厚等,其實都跟肝的生化關係很密切。
李深浦認為,要擁有健康的子宮,首先就是維持子宮和肝臟循環的氣化關係,讓子宮的發育好,進入20到40多歲性生活最頻繁的時候,就比較不會產生問題。此外也要認識自己身體的生化機制,避免因為不當的生活作息跟飲食品質擾亂肝臟的生化,就容易導致子宮病變。
- Aug 04 Tue 2009 09:59
維他命D好處爆增 建議多攝取
- Jul 21 Tue 2009 13:48
鼻過敏原是冷氣病惹的禍 注意鼻涕倒流
天氣炎熱,不少民眾為了避暑,幾乎躲在冷氣房工作,對鼻過敏的患者,就會因冷氣刺激而流鼻水、鼻塞鼻癢、打噴嚏、鼻涕倒流、眼睛乾澀,罹患俗稱的「冷氣病」。其中又以鼻涕倒流最令人苦惱,容易導致棘手的慢性咳嗽。
許多醫學研究報告證實,鼻涕倒流是導致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,不少民眾一咳就超過七個星期,一時找不出原因來,問題就出在鼻涕倒流,其次則是氣喘及胃食道逆流。
什麼是鼻涕倒流?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李宏信解釋,鼻涕倒流就是指鼻涕流到鼻咽部以及喉嚨。每個人的鼻腔、鼻竇都會產生分泌物,因鼻黏膜腫大阻塞而從鼻腔往後經由鼻咽部流到喉嚨,經由食道,吞到胃裡面。一旦罹患鼻竇炎、過敏性鼻炎,鼻腔分泌物增加,且變得黏稠,此時,就會覺得這些分泌物卡在喉嚨內,或是感覺鼻腔後面有東西往下流,就是俗稱的鼻涕倒流。
正常人的鼻涕都是從鼻孔往外流,李宏信表示,鼻過敏患者則因鼻腔中的鼻甲黏膜腫大,血管擴大膨脹,阻擋了鼻涕原本該走的路,於是只好走其他路徑,往咽喉流去,如果鼻涕黏稠,還可能沾黏在咽喉上,就算用力咳也沒用。另外,鼻涕倒流也會引起咳嗽,但不見得會咳出痰來,晚上睡覺、清晨起床時,容易咳嗽,有時只是乾咳,有時覺得喉嚨有痰,或是聲音沙啞。
- Jul 15 Wed 2009 12:45
你累了嗎?4大招打造「不累體質」
2009-07 文/李怡嬅
快樂可以學習,創造能量也需要刻意練習。投注四大面向,身心愈來愈舒暢。
疲勞就像貸款,不會隨著時間而自動消失,累積下來會壓垮健康。
呂旭立基金會心理師周志建以前和大部份人一樣,每天匆忙吃過早餐後,開始忙碌的一天,個案一個接著一個,生活像陀螺打轉。
- Jun 25 Thu 2009 18:55
紙片人較短命? 超重一點更長壽
【記者林卓君報導】肥胖所伴隨的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,是健康亮起紅燈的重要指標,但稍微過重卻是延年益壽的妙方?日本東北大學健康研究團隊日前調查發現,過瘦有害健康,微胖反可相對較為長壽。研究顯示,太瘦的人所要承擔的風險最高。年約四十體重過輕,會比稍微過重的人少活六到七年,平均壽命約少了五歲。
這項研究由該大學都治一朗教授所主持,於日本北部宮城縣,針對五萬名四十到七十九歲的中老年人,為期達十二年之久。
都治教授表示,許多人認為「過瘦」會影響健康,常和生病或抽煙脫離不了關係。但即使排除這些原因,結果還是沒有改變多少。比較短命的主因可能是對較沒有抵抗力,而染上肺炎一類的疾病,以及血管功能相對較弱。
他強調這並不是建議大眾毫無節制地大吃大喝,過瘦的人應盡量增重到正常範圍,但體重已經標準的人再加幾公斤,未必是好事。
- Jun 15 Mon 2009 16:35
維生素D不足 減重恐事倍功半
- Jun 02 Tue 2009 11:39
全球中央揭祕:不同血型吃同樣食物效果不同
(中央社台北31日電)現代人的飲食觀是少吃肉,吃素更好,還能減肥…。這些建議真的是一體適用的嗎?「全球中央」雜誌六月號一篇顛覆傳統飲食觀的文章指出,同樣的減肥食物對不同血型的人會產生不同效果。
文章中提到,雖然有許多人從素食及少油的傳統方式上獲得減輕體重的效果,但對有些人卻絲毫不發生作用,甚至會使得健康情況惡化,這也證明「某一個人的食物,很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」。
這篇由中央社退休海外特派員唐秉鈞撰寫的「四種血型四種飲食」書介指出,一個人的血型與食物密切相關,同一食物對不同血型者會產生不同效果,並非所有好的食物都適合不同血型的人食用,換言之,並不是四種不同血型的人,在攝取所有好的食物後,都會獲得同樣的好處。
「四種血型四種飲食」這本由達達莫醫生(Dr.Peter J. D'Adamo)用英文寫的書,雖於1996年早就在紐約以「Eat Right 4 Your Type」的書名發行出版,但卻遲至2006年推出法文譯本後,才在歐洲國家受到重視,唐秉鈞應「全球中央」邀約特別撰寫書介,供讀者參考。
- May 21 Thu 2009 14:28
醫界警告︰牛飲可樂 嚴重會癱瘓
〔編譯管淑平/綜合報導〕常喝可樂的人小心了,根據一份在六月號「臨床實務國際期刊」發表的研究報告,喝太多可樂會影響肌肉骨骼健康,從而出現多種疾病,嚴重甚至可能癱瘓。
導致低血鉀、肌肉骨骼組織流失
希臘愛奧尼亞大學內科醫學系的艾利薩夫博士說,現今人們的可樂飲用量越來越多,並已經找出一些相關疾病,如牙齒問題、骨骼礦物質流失、新陳代謝症候群和糖尿病,越來越多證據顯示,喝太多可樂會導致低血鉀,影響重要肌肉功能,「從輕微到嚴重癱瘓都可能」。
艾利薩夫研究對象一天喝兩到九公升不等的可樂,包括兩名孕婦。其中一人二十一歲,有疲勞、沒胃口、持續嘔吐等症狀就醫,心電圖顯示心血管栓塞,血液檢測發現鉀離子過低,她一天喝多達三公升可樂;第二名婦女則是肌肉無力越來越嚴重,檢查後也是鉀離子過低,她就醫前十個月內,一天最多喝下七公升可樂。
- May 18 Mon 2009 12:22
慢性病等於生活習慣病 20錯誤習慣非改不可
(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17日電)醫師表示,日本已將慢性病更名為「生活習慣病」,若能從年輕時就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,就可以「活得久、活得好、老得慢」;翹二郎腿、喜吃燙食等20項錯誤的生活習慣非改不可。
前三軍總醫院院長宋丕錕表示,高齡98的日本健檢界國寶─日野原重明在日本大力倡導「慢性病即生活習慣病」,因為他從行醫超過一甲子的經驗中看到,有太多的慢性病、文明病、老人病等,都是由日常飲食、生活習慣衍生而來。
宋丕錕說,經過10多年的努力,日野原重明終於讓慢性病、文明病、老人病正式在日本被更名為「生活習慣病」。日野原強調,若能改掉錯誤的生活習慣,以良好的習慣取而代之,就可以避免慢性病上身。而日野原重明95歲時還登上萬里長城。
宋丕錕進一步表示,造成人類死亡的因素,醫療佔10%、環境和遺傳各佔20%,剩餘的50%是生活習慣,而且這部分所佔的比例愈來愈重。也就是說,人要為自己的死亡負一半的責任。
- May 18 Mon 2009 12:20
孩子咳不停 留意黴漿菌感染
- Apr 08 Wed 2009 07:15
健檢發現…每5人就有1人 大腸長息肉
- Apr 06 Mon 2009 14:05
食補不如水補! 正確喝水是健康長壽的不二法門
- Sep 15 Mon 2008 14:12
延後所得時間 合法節稅
- Sep 05 Fri 2008 14:40
尿酸高不只引發痛風 也會併發高血壓糖尿病